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贾湖遗址的11项世界之最
 
发布时间:2023/5/23 9:37:10

贾湖遗址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出土近6000件文物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目前贾湖遗址已坐拥11项世界之最,并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

贾湖周围大面积的湖沼带来丰富的水生资源。研究发现,贾湖的鱼大部分为青鱼和鲤鱼。日本著名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分析了贾湖遗址出土的鲤鱼骨骼,得出贾湖鲤鱼一般在20厘米长、重量都在1公斤左右的结论。而鲤鱼这个时期才成熟产卵,这应是贾湖人有意的养殖行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养殖鱼类行为的原始迹象,体现出当时贾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及其利用自然的智慧。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
尽管贾湖聚落周围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因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而不够稳定,动物的驯化就成了必然的事情。研究证明贾湖的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国外学者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出现于距今9000年前的土耳其东南部等多个遗址。贾湖遗址与其年代大致相同,均属于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家畜驯养为贾湖人稳定的肉食来源创造了可能,也为增强人的体质、加快人口增长提供了动力。

此外,贾湖遗址还发现了十多个埋狗坑。狗死后被埋葬于房址周围,说明狗活着的时候帮助人看家打猎,死了之后继续守护主人,反映出狗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葬狗现象也可能是犬牲的先导。

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贾湖遗址发掘出土了数千粒炭化稻米,以及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等人经过研究,确认贾湖先民已经能把野生稻培育成人工栽培稻。贾湖古稻是一种籼粳分化尚不明显且含有一些野生稻特征的原始栽培稻。贾湖古稻的发现,是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年代最早且具有明确农具共存现象的稻作遗存。资料表明,当时贾湖的气候环境大致与现在的江淮地区相当,存在适宜稻类作物生长的气候和环境。研究人员推测贾湖先民在漫长的冬春季单靠渔猎和采集难以果腹,不得不转向栽培易于增产又便于储藏的谷物,来获取必要的食物来源,但是采集、狩猎和捕捞仍占主要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酒

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里克·麦戈文教授等人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化验分析,发现了酒石酸成分。进一步研究可以确认,9000年前贾湖先民已经能按照一定比例将葡萄、稻米、山楂、蜂蜜混合酿造成含酒精的饮料。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酒。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世界上最早的手工纺织起源地之一

贾湖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反映纺织技术的文物,如骨针、纺轮等,在许多陶器上发现有绳纹、网纹和席纹等样式。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Plos One》上发表长文《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记述了贾湖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的人类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腐蚀残留物。综合分析表明,贾湖先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能够利用天然纤维织造纺织品,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因此中国最早使用蚕丝的时间应不晚于8500年以前。

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

贾湖遗址发现了大量鼎形器物,包括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等,在一些墓葬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鼎、罐、壶的组合。

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是独特的文化元素符号之一。目前陶鼎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遗址,人类最早使用的鼎也应始于贾湖。贾湖遗址博物馆的陈列主题涉及“礼乐之源”,这个“礼”和鼎是分不开的。

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管乐器

贾湖遗址出土了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最早管乐器实物。

贾湖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研究人员在一些骨笛上发现了计算开孔位置留下的刻度,反映出贾湖人对乐器的制作、音阶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已具备相当复杂的数的思维。
经专业人员对七孔笛测试,以斜吹的方式可奏出七声音阶。这一发现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外来说。相关研究成果的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和《古物》杂志上。

通过进一步研究,专家发现骨笛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河北民歌《小白菜》。经标准测音仪器鉴定显示,贾湖骨笛的音标达到国际标准钢琴中央C调,神奇的音准让现代人也不禁赞叹。

贾湖骨笛无疑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初步显现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曙光。

世界最早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

贾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叉形骨器、柄形器等随葬品组合,当时可能已出现原始宗教。一些墓葬中发现了成组龟甲,这可能和贾湖先民的龟灵崇拜有关。这些龟甲内部还装有数量不等的黑白两色石子,除了作为摇掷可发声的响器外,贾湖人将石子放在龟腹中可能是为了象征郑重和神秘。龟甲壳中的石子应是一种数卜道具。贾湖龟甲对研究宗教与卜筮起源意义重大。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第六次发掘中发现了龟甲契刻符号。贾湖遗址共发现17例刻符,其中龟甲上有9例、骨器上有3例、石器上有2例、陶器上有3例。经碳14测定距今约8000年,早于殷墟甲骨文4000多年,领先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专家研究发现,这17例刻符包含了汉字所有的笔画构成,点、横、竖、撇、捺、勾都有,笔画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与现在的汉字结构基本一致。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应是一种原始文字,并且很可能是汉字的滥觞。

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

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绿松石制品大多为装饰品,都经过细磨和抛光处理,造型精美,表面润泽光滑,有些器物的透光性相当好,多置于耳部、颈部,反映出贾湖先民当时已萌发审美意识。有专家指出,贾湖先民开创了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历史。最新研究指出,贾湖绿松石可能来自于沙河上游,就地取材,进一步反映出贾湖人发现事物、改造事物的开放思维。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
大豆起源于中国,而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贾湖遗址,距今约8000年。贾湖遗址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态特征介于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说明此时的大豆仍处于驯化之中。而距今4000年前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大豆,形状就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别。另外,先民种植大豆是直接煮熟食用,称之为“豆羹”或“豆糜”。



来源:漯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