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舞阳县的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3/2/21 16:00:38

来源 《舞阳文史》

作者 王新德 周源盛 贾广兴

舞阳这片土地,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已经创造出耀眼世界的灿烂文化——贾湖文化。夏禹时期先民们把这片土地定名“舞阳”,以邑在潕水之阳而得名(潕同舞);商朝、周朝续用“舞阳”之名。

舞阳南拥潕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境内有柏、胡、不羹(音lang)三个小国。柏国,是周的子国,柏皇氏后裔的封地,后被楚国兼并。故地在今三里河以南舞钢市境内与今西平县一带。今舞钢市尹集镇一带现存有柏国故城遗址。

不羹国,赢姓,周的子国,周初所封,地域包括今舞阳县北部孟寨、马村、北舞渡、章化一带,后被楚所灭。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时期,不羹国的城池和实力相当于当时的陈国与蔡国,属于比较大的“千乘”之国(“赋千乘”),并且紧靠中原(“以逼华夏”)。不羹国故城,在今舞阳县章化镇古城村,故城遗址尚存。

胡国,是周的子国,姬姓,其地域为今舞阳的莲花镇、九街、姜店一带和郾城西部。周平王八年(公元前763年),胡国被郑国所灭。胡国故城在今舞阳县莲花镇胡城集村,城墙遗址尚存。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前期属于魏国,后分别隶属于魏、韩两国。魏设舞阳邑(公元前350年之前设立),韩设定陵邑(公元前350年之后设立)。定陵邑故址在今舞阳县章化镇古城村,遗址尚存。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合舞阳、定陵为一,设置舞阳县,治所在现舞阳城,隶属颍川郡,郡治在阳翟(今禹州市)。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25年,包括王莽新朝及更始帝)。舞阳县隶属颍川郡,治所在今舞阳县城。北部置定陵县,隶属颍川郡,新莽时期改定陵为定城。同时,将南部部分地区划归西平县和舞阴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丙午,封开国大将樊哙为舞阳侯,食5400户。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舞阳境仍设舞阳、定陵二县,属颍川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封舞阳人王常(今舞阳县舞泉镇王城岗人)为横野大将军、山桑侯。同时,光武帝刘秀,册封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舞阳侯。

三国魏时期(公元220年—265年),合舞阳、定陵为一,设置舞阳郡。之后统一定名为舞阳县,改属于襄城郡。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襄城郡废。

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置襄城郡,设舞阳、定陵两县,隶属于襄城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39年),东晋与十六国并存。国家形成南北分裂割据状态,黄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分别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统治。当时,舞阳、定陵都属于后燕国统治。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后燕清河太守贺耕,因在定陵聚众造反被镇压,贺耕被杀,定陵城遭毁,商贾、民众纷纷逃离。此后,后燕将舞阳、定陵合为一县,定名舞阳县,治所迁徙于北舞镇(现北舞渡与河北街),后又改名为北舞县。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年),属北魏。南齐国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入于南齐。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设立定陵郡,辖北舞阳、西舞阳、云阳三县,治所在北舞镇。

北舞阳,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年)设置,境域在今舞阳县北部澧河以北,治所在北舞镇,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西舞阳,公元466年设置,其境域在今舞阳县西南部,包括舞钢市、泌阳县北部、叶县东南一部分地区,治所在今舞阳县保和乡马岗村一带(一说在今叶县龙泉乡彭庄),隶属襄州期城郡。

云阳,公元487年设置,其境域在今舞阳县南和东南,包括今舞钢市,西平县西北一部分地区,治所在今舞阳县东南,具体地址待考。

隋朝时期(公元581—618年),废除定陵郡,将西舞阳、北舞阳合二为一,恢复设置北舞县,治所在北舞镇,隶属颍川郡。此后,舞阳的地域面积基本保持未变。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北舞县改属道州(今郾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属河南道许州(今许昌市);唐开元四年(716年),恢复设置舞阳县,治所迁于秦置故城(今舞阳县城);唐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吴元济叛唐,屠戮舞阳,劫掠叶县、襄城、鲁山等地,并焚毁县城,“贼兵杀戮、伤害驱赶劫掠者遍及千里”,造成商贾、民众逃离。当时,舞阳县城遭毁特别严重,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吴元济叛乱被平后,舞阳县治所迁置于吴城(今舞阳县吴城镇)。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如唐。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延用前制,设置舞阳县,改属颍昌府(今许昌)。

金朝时期(公元1115年—1234年),金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舞阳县复属许州,治所由吴城镇迁舞阳故城(今舞阳县城)。至此,吴城镇作为舞阳县治所(县城)长达300年。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设置裕州(今河南方城县),舞阳县由许州改属裕州。

元朝时期(公元1206年—1368年),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设置北舞镇巡检司,废除舞阳县,将舞阳、昆阳二县并入叶县,归属于北舞镇巡检司;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撤销北舞镇巡检司,恢复设置舞阳县,隶属裕州。元统治时期,舞阳曾并入叶县36年。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治理干江河下游洪水泛滥,于卸甲店(今舞阳县保和乡卸东卸西村)向北凿渠12里,把干江河水引入澧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改河工程竣工。此后,干江河下游水患稍息,澧河舞阳段水患增加。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舞阳县属南阳府裕州。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全县有2308户,16377人,有耕地2902顷1亩,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全县耕地增至15049顷72亩。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为加强管理和统治,全县始设26保,中间经历4次增设,至明崇祯年间共设44保。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裕州请准朝廷“以山西泽、潞等州无田之家,分丁来耕。”外来移民占当时全县人口之半。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1年),延续明制。雍正年间,舞阳县直属南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全县由44保,缩编为26保,至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增至40保。

中华民国初期,沿用清制。舞阳县属豫南道,后改属于汝阳道。民国八年(1919年),河南省颁布县自治法,实行区域自治,将四十保划为九个区,即城区、吴城区、武功区、尚罗区(尚店)、孟寨区、姜园区、人和区(兴国周)、定陵区和同心(卸店)区。1927年又将定陵区沙河以北析出置建设区,全县共十个区,区下设街、村148个,废除乡约地保,设区长和村正副职。民国17年(1928年),舞阳县改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南阳)。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增至215个村。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将全县原十个区改编为七个区,即一区(城区)、二区(胡岗)、三区(武功)、四区(尚店)、五区(上澧)、六区(下澧)、七区(北舞渡)。废除街村,改设123个乡镇,3390闾,15644邻。区、乡(镇)行政首脑称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区建置未变,废除乡镇、邻,编为124联保,830保,8821甲,办事机构称区公所,联保称联保处。区、保、甲首脑称长,联保称主任。后又将沙河以北第七区析出置区,增至八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将原八个区缩编为四个区:城区、胡岗区、定陵区、尚店区。改区公所为区署。1936年后又将124联保改为75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5联保编为50个乡镇,废除联保制复称乡镇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冬,废除区建制,全县设18个乡镇,下设保、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军侵占舞阳,国民党县政府迁往尚店、王店一带。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共产党领导的舞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南部山区成立。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国民党县政府迁回县城,仍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县民主政府。12月,县民主政府工作人员随新四军撤离舞阳。

民国36年(1947年) 春,国民党县政府将原18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即中山镇、吴城镇、大同乡、詹山乡、尚武镇、和合乡(保和)、孟寨乡、樊陵乡、澧泉乡(九街)、定陵镇、善德乡、清和乡(兴国周),350个保。1947年12月17日,舞阳解放,废除乡镇、保、甲制,成立舞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以泥河为界,分为舞阳县和沙北县,北舞渡区和大张区(今侯集镇)归沙北县,舞阳县人民政府驻卸甲店(保和乡)。属豫陕鄂行政区第七专区。1948年6月,改属豫西行政区第二专区。先后建立城关、楼宋、八台、武功、柏庄、尚店、尹集、孟寨、吴城、河口、殷庄11个区。1948年11月撤销沙北县,北舞渡区和大张区复归舞阳县。舞阳县人民政府从卸甲店迁入舞阳县城。

1949年2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舞阳改属许昌专区。全县共有城关、吴城、武功、尚店、八台、保和、孟寨、九街、北舞渡、大张10个区,177个乡(镇、街)。1952年12月城关分设城关镇和老蔡区,尚店析分尹集,九街析分姜店,计有1镇12区183乡。

1955年8月撤销八台、老蔡、九街三区,划为一镇(城关镇)九区(吴城、武功、尹集、尚店、保和、孟寨、姜店、北舞渡、大张)182个乡。1956年3月,农业合作化,全县除保留城关镇、尹集区、尚店区外,设15个中心乡,61个小乡。9月撤销中心乡,把61个小乡改编为34个乡。同年10月又改编为30个直属乡。

1958年4月,建立高级农业社,将1镇2区30个乡改编为17个大乡。1958年8月全县成立14个人民公社:城关、辛安、吴城、九街、姜店、拐子王、侯集、北舞渡、孟寨、保和、尹集、尚店、武功、八台。1961年4月,将14个人民公社改为14个区,下设中型公社67个,生产大队582个。

1965年8月,撤销区建制,将全县183个小公社,合并为城关、城关镇、辛安、吴城、九街、姜店、拐子王、侯集、北舞渡、孟寨、马村、保和、尹集、尚店、武功、八台、枣林、杨庄等18个人民公社,设472个生产大队,3350个生产小队。

1973年12月16日,经河南省革委会批准,将县城南部(以三里河为界)的尚店、杨庄、八台、武功、枣林、尹集六个公社析出置省直辖舞阳工区,后改称舞钢区,1990年改舞钢市,1985年前属许昌地区,1986年后属平顶山市。从此,原舞阳县被一分为二。三里河以北十二个公社仍为舞阳县,属许昌地区。

1975年9月,将北舞渡公社西部划出,成立章化公社,侯集公社东部划出,成立太尉公社。全县共1镇13个公社:城关镇、城关、辛安、吴城、九街、姜店、拐子王、侯集、太尉、北舞渡、章化、孟寨、保和、马村。

1983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全县1镇13个公社改为1镇13个乡。

1986年2月,由许昌改属漯河市。自198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撤乡建镇,1988年原有的城关镇改为舞泉镇,北舞渡乡改为北舞渡镇,1989年吴城乡改为吴城镇,1994年拐子王乡改为莲花镇,1998年孟寨乡撤乡建镇,1999年太尉乡撤乡建镇,2000年辛安乡撤乡建镇,2011年侯集乡撤乡建镇,2014年九街乡撤乡建镇,2017年章化乡撤乡建镇。

舞阳,现有4乡10镇,398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7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常住人口447130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