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樊福民:明朝末年舞阳蒙难记
 
发布时间:2023/12/26 13:12:04

01 大移民,明朝初期?清朝初期?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上老鸹窝。

明代以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所谓“六百年前是一家”,就是对明初洪洞移民的概括。但舞阳及周边地区民间一直却流传着 “李闯王杀河南路断人稀,路上摆元宝都没人拾!”祖上传说“老家洪洞县,河南杀得没人烟就迁过来了”。

一段并不算遥远的移民史前后相差三百年,前者史书正传有据可考,后者只言片语含糊其辞。是史实还是误传?到底谁杀了舞阳人?为何被历史淹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试图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揭开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探访舞阳人艰辛的迁徙之路,还得从明末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说起。

毋庸置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明朝是继汉唐以后最为强盛的封建帝制国家。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1368)以后,通过移民调整人口分布,对促进农业发展,缓解民族矛盾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兴修水利、开办学堂、破除迷信、崇尚忠孝的施政方略,对改善民生纯洁民风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高压手段打击 ** 污吏地痞流氓,也曾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通过加强城防巩固边疆的战略防御政策,为明朝近三百年的巩固和强盛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尤其对毛泽东的治国策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据史料记载,元末以来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河南之民十亡七八”, 人口锐减地广人稀。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而山西南面黄河天堑,西背吕梁群山,北靠蒙古高原,东有太行屏障,战火很少涉及,却成了一方世外桃源。另一方面则是人口迅速增长,资源频于枯竭,灾荒连年不断,社会日趋混乱。
明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经济,休养生息疗补战争创伤。实行了包括均田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鼓励农耕的严厉举措。为了调整人口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自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七年(1369-1419)进行了以洪洞为代表的长达五十余年大规模移动。
山河好改,故土难移。山西数十万贫苦农民被连哄带骗绳捆索绑,由官差押送至中原各地,开始了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的移民生活。仅南阳府所辖州县移民总数就达十万余众,且百分之九十以上迁自洪洞及周边州县。艰难的迁徙之路和悠悠思乡之情,使洪洞广济寺内大槐树上随风摇摆的老鸦窝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代代相传。

明永乐九年复修的《太祖实录》卷十八,永乐元年三月乙未条载:“河南裕州言,本州地广民稀,山西泽(今晋城地区)、潞(今长治地区)等州县,地狭民稠,乞于彼无田之家,分丁来耕。上命户部,如言行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泽州府志》卷四十九《纪事》亦载:“永乐元年,诏泽、潞等州无田民,分丁赴裕州垦荒。”此云。
裕州即为方城,时辖舞阳、叶县。就是说舞阳境内移民于永乐元年(1403)自泽、潞两州迁移而来,洪洞移民则是山西移民的泛称。洪武二十四年舞阳全境2308户,16377人,每平方公里仅均11人。到永乐十六年山西移民已占当地人口一半以上。再者潞州在明洪武九年之前与洪洞县同属平阳府(今临汾市),因此自称洪洞人也是很自然的事。

 

02 明朝末年舞阳人口再次大减员

据《舞阳县志》记载,舞阳县明初地广人稀,经过移民和繁衍生息,到明末崇祯六年(1633)全境(包括舞钢市)27775户,总人口50450人。成年人丁26775人,丁原额丁银3903两。到顺治二年短短十三年时间锐减到5684户, 10842人(扣除逃亡922丁,失踪15843丁)。也就是说,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户数和人口锐减80%。舞阳人都去哪儿了?
明王朝在经历250年后,到万历朝末期已处风雨飘摇之势。1627年崇祯帝即位时已是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北方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更加剧了明王朝走向灭亡。

清道光十四年知县王德瑛编篡的《舞阳县志》末尾附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据明史载,河南凡八郡三在河北,自崇祯六年蹂躏后贼不再犯。南五郡十一州七十三县,糜不残破,有再破三破者,城郭邱墟,人民百不存一,朝廷亦不复设官,间有设者不敢置其地,遥寄治他所,其遗黎仅存者,率结寨山泽以自保,多者数千人,少者数百。最大者洛阳则际遇,汝宁则沈万登,南阳则刘洪起兄弟,各拥众数万,而诸小寨悉归之或附贼或受朝命阴阳观望,独洪起当官副总兵颇恭顺。”

这是当时明官府对时局的记述,也是极少见之史书的文献资料。但这只是造成舞阳人口锐减、地广人稀的冰山一角。
毛泽东有句名言:“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的工作。”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紫微星下凡,真龙天子出世”的欺世传说,在那文化落后的封建时代,具有极强的煽动性。“海水滚,黄河翻,红风起,刮胡天,八十年江山颠倒颠”,“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以及“朱洪武坐南京风调雨顺”等朗朗上口的民谣为元末农民起义队伍的发展壮大做了极好的铺垫。
据史书记载:崇祯六年夏秋时节,仿佛一夜间一首童谣在街头巷尾、山寨村落传开:“天黄黄地黄黄,打开城门迎闯王;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孩童觉着好玩到处传唱,大人们诚惶诚恐,一种不祥之兆在社会上弥漫。

“崇祯六年冬十月,传有鸟鸠身猴足,昼飞有声名曰冠雉,是月李闯王自北方渡过黄河”,皆认为是灾祥之兆,吓得大人夜晚不敢外出,小孩不敢露头睡觉。
“崇祯七年六月舞阳城内多妖遍地惊骇,若犬豖状若人马形变换不一,野多磷火乍起乍伏,如是者数十余日”;此后数年,舞阳人再无安宁之日。
“崇祯八年(1635)县民杨应秋(俗称杨四)伙同侯驭民、郭三海揭竿起义,聚众万人在郾城至方城间对抗官府,势如破竹,震惊朝野。”
崇祯八年春,老回回(陕西马守应,后投靠李自成)拥兵三万由陕南商洛东进河南,以淅川山区为据点,在豫西卢氏、永宁、陕州、灵宝、南阳一带与明官府展开激战。老回回是以甘陕边区回民为主建立起的回民武装,后被李自成军收编,最强盛时拥兵二十余万,是李自成依靠的主要力量。八月进犯舞阳、叶县地区。

“崇祯九年(1636)县民刘保起义,盘踞在舞阳南部至泌阳北部山区之间,拉兵拉夫结寨抢夺对抗官府,次年在舞阳南部山区被泌阳知县李惠文率部镇压。”

“崇祯九年七月二十九日,杨应秋(杨四)率众投靠明军左良玉部,八月六日李自成率部攻打北舞渡时,杨四率部夜袭义军,杀死2000余人。”

崇祯十年(1637),南阳郡同知(官称)万年策(贵州雄溪人),事南阳郡军务,因舞阳义军蜂起战乱不断而临危受命,署理舞阳镇压各路义军。万年策到舞阳后表面上若无其事,暗中驰书左良玉等调集周边郡县十万大军驰援,不几日大战杨四于舞阳九曲(今九街),一举剿灭巨寇杨四,并大开杀戮,兵丁百姓死亡无数。

崇祯十二年在舞阳西大街路北建万公祠,其内有一块集王羲之字刻的石碑,对剿灭杨四的事件做了详尽描述并附诗一首:

唯舞有土谁之功,惟舞有民谁始终,
黄河浩荡水流东,擎天一柱镇方中,
绿林既靖引归鸿,疮痍为哺恤民穷,
圣朝文物锡彤弓,长城万里与君同,
擒裘振领计从容,长风破浪腹心通,
腾踏先驰一骑雄,星文剑气拂高嵩,
麒麟杰阁亘长虹,大将不名尽神工,
留犊花县曲房襱,垂祠冰鉴水晶宫,
甘棠细柳杂丹枫,客子何来树以桐,
他日抚琴奏思翁,翩翩紫凤下烟空。

 

03 舞阳的大灾难,天灾人祸

 

“崇祯十三年舞阳大饥疫,饥民剥树皮挖草根充饥,人多饿死。崇祯十三年,县民杨枝聚众起义,被新任知县潘弘镇压。”西平刘洪起、刘洪礼、刘洪勛、刘洪俊兄弟及次帅李毓秀集结杨四残部,在郾城西平及舞阳南部山区聚众起事。

据《西平县志》载:“崇祯七年土寇四起,有盛之友沈万登张五平郭三海候鹭鸾等分掠州郡。西平民刘洪起团练乡勇应募杀贼,巡按御史杨绳武署为都檄令,讨土寇张五平候鹭鸾获殊之既遂。总督杨文岳御流寇颇立战功,会土寇沈万登先投闯贼,后受巡道韩星密檄归顺有功,以兵镇汝宁(今汝南),其中军王民表利洪起弟洪勋之财杀而夺之,洪起举兵复仇,攻汝宁获万登诛之。洪起自称副将附于左帅良玉南北营寨具推尊之。洪起自楚回擒南阳、开封诸郡,道迎官送,江南随建帅府称总兵官。顺治二年清军大兵至汝宁,洪起战败走舞阳东南与西平交界处的平头垛时中流矢而死。”

刘洪起率部投明后,归左良玉部与各方义军展开激战,攻打叶县等地。左良玉以郾城、舞阳至方城一带山区为根据地,转战河南、湖北和陕西与各路义军和地方武装作战,左良玉部鱼龙混杂军纪涣散抓兵拉夫,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人民恨之入骨。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祸害。
(这一历史时期舞阳地区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请看曹国民写的《“天不灭曹” ——上曹村蒙难三百八十年纪》,点击红字即可阅读)
舞阳县城东南隅关帝庙,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仲秋由李毓秀为纪念西平刘洪起兄弟所建,有碑文记载:刘洪起于崇祯十五年归附明廷,崇祯十六年收复舞阳县城,被授予“钦命援剿河南总兵官太子少保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衔。副将李毓秀投明后率乡勇西征叶县等地得胜后,被授予“镇标领兵副将署理舞阳县事”(代理知县)。
李毓秀以攻打叶县县城时关公显灵,城墙突然倒掉一段豁口顺利破城为幌子,施钱八十万两,刘洪起施五万两、刘洪礼施两万两、刘洪俊施一万两在舞阳城东南隅置地建坊,以建造关帝庙为名为自己树碑立传。

04 汉将樊哙与舞阳县城

 

舞阳城墙始建于西汉。“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丙午。

汉高祖刘邦封开国重臣左丞相樊哙为舞阳侯【樊哙(前242—前189)谥封武侯,葬舞阳城西北三十七里古樊村(今马村乡郭庄村),墓高6米围48米,墓前有明代碑刻;墓西500米另有一处樊候祠在今华店小学内,存古槐一株围两丈余】,当年在县城西北隅筑城并建造侯府曰“樊侯城”;明嘉靖十五年知县张颖在其故址复建“樊侯祠”,

此后舞阳城历代均有维修或扩建。明正德庚午(1510)寇刘惠陷城后,知县周达举全县之力扩建加固城墙。以旧城墙为内城,围六里三百零七步,是官府和百姓集中居住与避难之地;在内城外修筑外郭围九里十三步,是县城第一道防御工事(旧时每步五尺,360步为一华里,总长近10万米)。城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地基用石磙排列,外部砌以砖石,即有“九里十三步,一步三盘磙”之说。城四角修建四个高大角楼和四个窝铺,城头有垛口三千余个,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建有瓮城,作为进出城门的缓冲和防御工事;城外有壕沟,宽一丈八尺,水深一丈二尺,沟内置铁蒺藜等障碍物,可谓固若金汤。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难道真的就此高枕无忧了?

然而,就在舞阳城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复后的第二年,又被河北霸州巨寇赵燧(俗称赵疯子)攻陷。
不难想象,防守一座十公里长三千余个垛口的城堡,需要征募多少乡勇壮丁守护,每当城破又有多少守城士兵命丧黄泉,有多少城内百姓惨遭杀戮,又有多少财物被疯狂劫掠。

史载:大明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岁在辛未。河北霸州赵燧(俗称赵疯子)揭竿起义,流贼袭掠汝南道,上蔡西平遂平舞阳受害最甚,所到之处人死过半,霸贼破舞阳县城后大肆烧杀淫掠,把许多良家女集中起来供匪蹂躏,不忍遭匪寇凌辱悬梁自尽、投井自尽或被匪杀害的不计其数。如佥事杨宜之女杨氏被贼掠大骂贼被害,李悦妻王氏被掠不从投井而死,东坊郭保杨虎之女杨三姐被掠不从被害,西坊郭保郭瑞之女郭翠玉恐遭贼辱自缢而死,孟寨保焦佐之女焦那儿闻贼到自缢而死,滚河保戴海之女戴僧姑投井而死。嘉靖十年知县任柱建烈女祠予以供奉。

 

05 李自成血洗舞阳城 邑令潘宏父子殉命

 

崇祯十四年八月,李自成从南阳方向率军攻打舞阳县城,由于城防坚固,准备充足,从四门放火强攻三天未破而败走。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李自成军驻扎东门外再次攻打舞阳县城,时任舞阳县令潘宏率守城乡勇拼死抵抗,由于城内诸生景长舒被义军收买暗中送信给义军,夜半打开城门,随即城破,闯军顺势而入。腊月初一活捉知县潘宏,潘宏破口骂贼宁死不屈,后被肢解于舞阳城东门外,其子登澜闻父惨死,挥舞大刀冲入军中砍杀数十人后投井自尽。清初潘宏其孙扶两柩回故土安葬,并在其东关殉难地建祠供奉。

舞阳城被李自成军攻陷后,李自成军为洗八月惨败之辱,大开杀戒,死伤无数惨不忍睹。

据乾隆十年知县丁永琪编篡《舞阳县志》记载:潘宏,淮之山阳人,状貌魁梧岸伟声若洪钟。庠序间为文超轶卓越,任职定远时,凤阳流寇猖獗,潘宏出奇制胜斩数千人,其文武奇才令朝野刮目相看,随升为掌教海门逾二年。崇祯十四年春(1641)知舞阳事,当年乘单车与子登澜莅舞阳赴任。时年已七十一岁,但精力强毅声若洪钟,两眼炯炯有神。由于当时大兵压境,随即储备粮草选壮丁守城。时有土寇杨枝揭竿万余之众,焚烧掠民对抗朝廷。

宏率部擒拿,不几日消灭殆尽,初战告捷众称之用兵如神。尚未喘息,八月即有李自成大军从南阳方向攻打县城而来,李自成军四门放火攻城甚急,舞阳势如风雨飘摇之中。潘宏披挂戎装亲自登城督战,城头滚石毒箭齐发,李军不可支死伤无数,仓皇败阵而逃。潘宏告知大家,闯贼此败不会善罢甘休,不久就会重来,于是加紧修筑工事,屯集粮草招募壮丁,添置军械,准备迎接再次恶战。

果不其然,是年十一月,李自成率军数万复来攻城。此时有诸生景长舒暗中送书信给李自成,里应外合夜半打开城门,舞阳城随即沦陷,潘宏率守城乡勇奋力抵抗,后被李自成军活捉,潘宏骂不绝口誓不投降,被肢解于舞阳城东门外数十步。其子登澜闻父被害,手持大刀直冲敌军之中砍杀数十余人,敌仰慕其忠勇并未杀死他,仰天嚎哭后投井而死。

潘宏一家忠烈,为世人传诵,为褒其满门忠烈,节孝直至,杀身成仁,清初由其孙扶潘宏父子两柩归故里安葬,后世皆封官晋爵。首诗赞曰:

无由杀贼保中原,血溅孤城报主恩,
大地风雷呜浩气,长空日月照忠魂,
愤深若水身何惜,怒激常山舌敢论,
社稷欲沦君未死,独留名节对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