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合作共事
统战风采--记中医张静
 
发布时间:2023/1/19 15:16:30



1

一位交通广播的热心听众打电话来,希望能对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市五院)中医科的张静医生进行采访报道,表扬她高超的技艺以及对病人如亲人的医德。

这是市直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表达他报料的真实性,还留下了真实姓名,以及他的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也看得出他的真诚和急切的心情。

他是被在该院上班的亲戚介绍给中医张静的。张静医生给他把脉后的第一周期,中药服用后即有了很好的效果;他工作也很忙,第二次抽空去找张静医生开药时,已经临近下班的时间,张静医生把脉开药后,他急匆匆地在一楼的收费处办完了付款手续,但是中药房已经下班了。第三次去的时候仍是一个下午,离下班时间也还有一个多小时,心想这次不会再耽误了。可是,张静医生却被临时邀约到其它科室会诊去了。

会诊结束,离下班也就只有20多分钟时间,虽然张静医生动作麻利,也同中药房的医生打了招呼,中药房的医生也很热情地等待着他!但是,他乘电梯、走楼梯,小跑着到门诊收费处时,收费处的窗口却已经关闭!而自己的药已经用完,且已经停下两天了!耽搁连续服用时间,怕是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吧?

他有些焦急起来,因为明天他的时间已经排满,绝对抽不出再来医院的时间!

张静医生在电话中了解这些情况后,爽快地说,留个地址吧,明天中午下班给你送过去!

这位盛姓的先生在电话中很是感激地向记者诉说:他根本就没有把这话当回事,认为不过是张静医生的客气而已。而第二天中午,张静医生果然把5副中药送到了他所在小区的大门口那里!这让他非常感动,非常感激!医生对病人好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是如此这样为病人服务的医生,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盛先生的电话打了3次,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留给了记者。

2

我们决定抽空去采访这位中医。
我们的“空闲”也来得突然。我们没有打招呼即驱车前往。
中医科在门诊楼的二楼,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里面熙熙攘攘地有不少人在有序排队,大概有二、三十个人吧,挤满了走廊与诊室。我们不好意思往前边挤,就在队伍的后面排着队。
好不容易要排到了,而且已经望到了在诊台前认真号脉诊病的张静医生的身影:面容白净温和,周身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是一个年轻能干的知识女性形象。
然而手机突然响起来了,单位有新的事情,我们必须马上赶回去!
我们侧身从中医科的单元里走出来的时候,又有一拨人走进去。这又让我们想到了那个词语。
“真真地门厅若市呢!”我们不由发出这样的惊叹。 

3

再次走进中医科的时候,是一个周六的下午。两点四十的样子吧,这里已经又门庭若市了。
张静医生在那里号着脉,又进进出出地去医疗间给诊断后的病人扎针——“针灸”。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中医范畴里的一个亮点哦。
三点四十左右的样子吧,张静医生再次从诊椅上站起来,带着几个病人到针灸室里去扎针。这使我得以坐到室内的凳子上,同那些排队的人进行交谈。
“您也是张静医生的病号吗?您感觉张静医生的水平怎么样?”
这位姓杨的女士有些矜持,似乎讨论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对张静医生不尊敬的嫌疑。但,当她知道我的身份,并且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采访张静医生的时候,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医生啊!技术水平是一流的。就举我女儿的例子吧。”
“我女儿今年十一岁,得鼻炎却有5年了。一到冬天就不停地流鼻涕、捏鼻涕。尤其是去年冬天,鼻子不停地捏,让家人都睡不成觉。就是住到医院里,也治不好。后来,有当医生的亲戚建议说,恁去看看中医吧。我就带闺女来到这医院的中医科,刚好还碰上张医生的一个病号要出院,临走前感谢张医生,家里的人还别出心裁,给她送来了一面锦旗。”
“我的闺女当时跟着我来看中医,心里可是一百个不情愿;西医还治不了的病,中医行吗!?恰好被我们遇上的这位送锦旗的女士现身说法,才让11岁的女儿同意接受针灸治疗。”
“这个送锦旗的女士,是住在骨科的一个腰椎间盘病得特别厉害的骨科病人,一入院,医生就让她动手术,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她又害怕了,主要是听了腰椎神经多,弄不好会瘫痪的传言,要转向保守治疗,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家人推着轮椅到中医科找张静医生来了。”
“没想到第一针便直起了腰,第二针便能离开轮椅下来走动走动了,一星期即痊愈出院了。”
  “我女儿愉快地接受了扎针,针灸后的当晚就不流那么多鼻涕了,三针后就全好了。俺闺女的作文好,好写日记,这事立马被她写进了那几天的日记里,夸赞中医多么神奇,感谢张静医生得很。”
“这是去年11月的事儿,到现在一次也没有再犯过!”
“你今天来,是又有什么事情吗?”我问她。
她倒很爽快,而且直言不讳:“我也是来看病的,这次是看的我!”
她什么病,没有说,我也不好过问。但她的话匣子打开,又讲了一件相关的事情。这是她一个亲戚家的闺女。
亲戚家的闺女10岁,聪明懂事漂亮,深受父母的喜爱。去年夏天的一天,做父母的突然发现闺女走路时两条腿好像与以前不一样了,有些打飚,而且右小腿上的肌肉明显地比左小腿的要细小!
父母怀疑孩子得了大病,立马送进医院,有怀疑是脑病的,有怀疑是哪一段脊骨压迫了神经的。但所有的现代化设备都检查了一遍,就是找不出具体的原因来!医院所有相关科室的医生进行集体会诊,仍是找不到确定的治疗靶向。又在网上连线301医院的专家求助,301医院的专家说,让家长带孩子去看看中医吧!
于是亲戚找到了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市骨科医院)的中医科,找到了擅长针灸的张静医生。
这个10岁女孩的父母也是有心人,每次中医的检查治疗前后都用手机进行了拍摄留档对比。
“中医神奇啊!仅用了一个星期,亲戚家的小姑娘就正常走路了,两腿不再歪斜;又一周,左右腿的肢节活动,以及左右两个小腿的粗细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中医神奇!”“张静医生厉害!”那一段时间,10岁女儿的父母见谁都发出这样的赞叹,然后用夸赞的语气诉说“神奇”的故事。他们对张静医生感激得无以言表,最后全家决定送一面锦旗表达真诚谢意!而且,还不仅仅只是谢意,他们要用一面锦旗来向张静医生的病人表示:张静医生的水平就是真的厉害啊!
“你看!你看看!张静医生的锦旗都放不下了!”
记者随着这位受访者手指的方向看去,在房间西北角的一个文件柜上,放了一摞厚厚的锦旗。记者上前大概看了一下,总有二、三十面吧!
这时间,张静医生恰巧给病人扎完针从医疗室走进来,我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张医生的锦旗还真不少咧!”
“都是病人自己送的,不让送非得送,送来了也没有地方搁,都堆在那里了。”张静医生已经坐回到位子上,“都是看病的吧,坐吧,让我先把把脉。”
张静医生一脸灿烂的笑,整个面部堆满了微笑和温暖。房间里立马溢满了温暖和谐的因子。
我向她说明了来意。她倒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红了脸,说:“那都是我们当医生的职责,而且也都是碰巧了,那盛哥的小区刚好是我下班要路过的地儿,举手之劳呀!”
她的谦逊更让我感受到她身上的美德,让记者产生了更多的好感来。
“先采访采访俺科的其他同事吧,他们都有很多的亮点。”她认真地说完,埋下头沉浸到病人脉搏的状态里去了。
她把着脉,一边又同陆续站到她身边来的助手温和地讲解着脉搏的情形。几个青年男女认真地点头,一边快速地在本子上写画着。
我很快知道,这几个青年男女是她的学生。

4

我对张静医生的采访,严格地讲,是从这几个青年男女开始的。
王钦颖是一个大男孩,刚从江苏某中医药大学毕业。像他们这样的实习生,医院的安排是每个科室都要轮上一遍的。他说,一见张医生,哎呀,多么和蔼可亲的一个大姐姐呀!
在日常,也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姐姐般地对他们进行着指导和引领。而且还是特别地详尽与认真,唯恐他们这些学生学不会了。
漯河医专的实习生董思雨说,这大姐姐好得很,细致得很,不仅工作上对她特别用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她学到很多实践的东西,在生活上也对她给予了很大的照顾,这对她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孩子至关重要。张静医生就像她在漯河的一个亲姐姐!
我们的话题又很自然地扯回到那一大摞子的锦旗上。这柜子上的锦旗有许多是他们见证过的。我采访所需要的内容,被他们七嘴八舌地充实着。
一个精通中医、把中医功用与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丰满的优秀中医形象跃然在脑际了。
一个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到必须动手术的病人,因有许多禁忌而选择了保守治疗,在张静医生针灸10天后查磁共振,骨科医生给出的结论是:不需要再动手术了!他欣喜若狂,不到两个小时便做了一面锦旗送来,向张静医生也向大家表达他的狂喜!
一名中风患者,因脑出血留下了“歪嘴”的后遗症。不曾想针灸三天即有很大变化,十天即恢复了常态。这位年龄只有40岁的女士,在镜中看到自己恢复如初,又有了一个美丽容颜的时候,爱美的女士情不自禁地送上了一面锦旗,表达真挚的谢意。
一位70多岁的大妈,不小心蹲坐在地上,造成了腰椎的压缩性骨折,疼得不敢吸气和呼气,医生建议“水泥加固”。儿子媳妇都感到有些小题大作,就慕名来中医科找张静医生用针灸来解决。当然又是出现了奇迹!
中医神奇!针灸神奇!中医也能治百病!于是,儿媳妇把11岁的儿子也带来了,让张静医生针灸治疗儿子的近视眼!一个疗程不到,一只眼从1.0提高到1.2,一只眼从0.8提高到1.0,两眼均提高了两格!
她又把自己的公爹也带来了,红细胞增多症。张静医生切脉前一般不问,切脉后才问。脉大!她按萎症给开了几副中药,又扎了几针。一个月后,到3个医院复查,结果均是:红细胞增多症已经消失,各项血液指标恢复正常。
于是,街坊邻居相继结伴而来了。
这许多人回去后,又把张静医生介绍给各自的亲朋好友;新一波人又把张静医生推荐分享给更多的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概,这就是张静医生门厅若市的缘由罢。

5

第三次采访是在又一个周六的下午,在这天的黄昏即将到来的时候,谦虚的张静医生终于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刻苦勤奋、技艺高超的中医师形象终于丰满起来,从广袤的沃野里渐次走进记者的脑海里。
张静的过往,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两针成为小名医!
公元二零零零年。这是一个千年才能遇到一次的千禧年!这个千禧之年,也给高中就读的张静同学带来了好运气。
这一年,她参加了全国高考。
报什么专业呢?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张静同学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在所有的亲戚中最有学问,也最有影响力的姨夫说,报考中医吧!而且就学针灸专业。这针灸,在国外吃香得很呢。张静并不想出国,她的古文与文学功底比较好,她报中医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她知道,中医其实已经很有些衰微了!
这一年,她以高出录取分数线47分的成绩被河南中医学院录取,就读的就是针灸系。
报到时,校园里悬挂着很多彩色的横幅,其中一条至今还让她记忆犹新:小小银针震寰宇!
她的腰杆“刷!”地一下挺直了。
她周身瞬间充溢了满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她因为成绩高出录取分数线很多,刚入学即拿到了当年度1000元的奖学金。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此刻,她已经立志要把整个身心交与博大的中医事业了。
课堂上,她一丝不苟,认真捕捉教授讲的每一个字,并认真地做好学习笔记。不上课的时候,就泡在图书馆,阅览群书。在一些同学还对银针有些胆怯的时候,她已经很熟练地在自己身上试扎银针了。
五年下来,她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了扎针最熟练的尖子生,成为了年年都领奖学金的高材生。

6

毕业的时候,她顺利地进入了市二院的中医科。成为了一名最年轻的医生。
这一年,她23岁。
在人们惯性的思维中,中医是年龄越大越吃香,医技也是与年龄成正比的!许多人在心里打上问号:“这么一个年轻的姑娘能行吗!?”
作为一个攻读了5年中医的本科生,她内心充满了自信。
事实证明,她不仅能行,还成为了一匹中医科的小黑马。原中医科的同事这样评价,张静是“两针成为小名医”。
这是一个冬天的上午,张静仍是第一个来到科室,在简单地打扫卫生时,一个面瘫患者上门了。
其时,病人已经面瘫3个月有余了,吃药、打针、输液、贴膏药都没有效果。磁共振检查也没有查出明显的病变。
他和家人就寻思着可以看看中医。来的时候,右侧脸颊已经僵硬,且萎缩,上下嘴唇都歪斜了,右眼下眼睑侧翻、变形,不停地抽动,也不停地流泪。
不仅个人非常难受,由于面部的扭曲变形,小孙女看见他的样子,每次都吓得哇哇大哭,如同见了怪物。
病人最佳的治疗时间已经过去!但是这叫作张静的小姑娘却是胸有成竹而老道,她对病人说:“我给你针灸试试吧!”
张静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针竟让这位大伯第二天带着家人和洗漱用具,兴高采烈地来到中医科,大呼这针太好了!要住到中医科的病房里,接受张静医生的针灸治疗哩。
病人积极配合,又内服了中医的血府逐瘀丸,住院5天,已经有了外部的大变化。20余天时间,已完全康复如前!
这位老伯事后很感激,送一面“中医神针”的锦旗给医院。但他不知道,张静时年才23岁,他是张静来中医科上班后的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病人!
“这是一个棘手的病!很多西医以及老医生都不敢打包票的事情,却被一个小姑娘给医好了!”大家都对刚刚上班的张静姑娘刮目相看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非也。张静说,这是中医的伟大,真正的中医就应该这般神奇的,5年的专研使她对中医了如指掌,有万分的信心。
这是医院的一个领导。上午还在台子上讲着话,下午便出现了一种急症,右侧脖子疼得当晚住进了医院。但是不行啊,不停地输液也不行啊,疼得大声地呻唤,外屋的人也能听见。当她被医护人员前呼后拥地找到张静时,这年轻的医生竟微笑着对她说,你别吭气,马上就不让你疼了。没出三分钟,这一直呻吟着的女领导果然平静下来,几次伸出大拇指给她也给在场的所有人比划!
这名女领导脖颈上长的是带状疱疹。不仅当场截住了症状,而且是4天就完全痊愈,更没有留下来任何后遗症。
这位西医出身、又凭借能干与出色的技术走上领导岗位的女上司,按她自己的话说,此前一直不把中医当回事,甚至还有些瞧不起它!此后,不仅完全折服了,还在班子会上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医!
此后,这位领导再见张静的时候,亲切地称呼她是“小姑娘,大医生!”
“小姑娘大医生”的名号不胫而走。全院的医护人员都知道这个刚上班的小姑娘“很厉害”了。
这两次扎针的巨大成功,使刚上班的23岁的张静完全被人认可,大家不再把她当作小姑娘,而是“针到病除”的大医生了。
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中医张静。

7

渐渐地,中医张静的名字在中医界、在卫生医疗系统,都小有了名气。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能治大病。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医在相关方面的表现,让全国上下都对中医进行重新认识。2021年,漯河市骨科医院(即漯河医专二附院、市五院)成立中医科的时候,张静医生作为一个香饽饽被邀请过来。
此时,张静医生已经在实践岗位上干了近20年,期间,为了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她还自费出去进修,第一次外出进修时,她的孩子才2岁多一点。这是天津在世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一根银针玩得风生水起,不仅是国内的大教授,每次开门坐诊,几乎都有从国外慕名赶来的不同肤色的外国人。
慕名前来进修的人也不少,每次开门接诊,都被学生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她很快进入了角色,白天认真学,晚上认真做笔记,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老师扎针号脉的每一个动作,都融会贯通,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本领。她也很想孩子,想得很的时候,就用视频看孩子,在视频里给孩子简短地说说话,就立即挂掉,回到温习消化白天课程的状态中来。她表现出了女士少有的毅力和坚决。
一年下来,她的收获很大,也是她的教授唯一公开表扬过的进修学生。她回到家里的时候,孩子已经与她很陌生!口里喊着“妈妈!”却转身害怕似的躲在了姥姥怀里。
后来,她又短期地外出进修过几次。都使她取长补短,不断有较大受益。她还专门跟号脉开汤药的国内中医界大腕进修过。使得她健壮地实现两条腿走路。
通过解释,记者才又知道,针灸与汤药是中医的两大法宝,她在中医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老师教授他们的就是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号脉开汤药,一个是针灸搞配合,缺一不可,两者都精进,才算是一个全面合格的好中医!
能举一些例子吗?
张静医生仍然地谦虚,说,她还差得远呢。她还要继续努力,既然给中医结了缘,她就坚定地刻苦认真地走下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不遗余力,做一份自己的积极贡献。
张静医生表过态了,这采访也就要结束了。就在这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当中医要比做西医收入少得多了去了,甚至是每天都可以相差好几倍!
  是这样的么?
  张静医生说是。但她又说,人的价值不一定就是拿收入和金钱来衡量的,钱多的不一定高尚,钱少的不一定就不幸福!
她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能扎针的不开药,能用偏方土方对症的,也尽量不开药,能少开药的也尽量让病人少花点钱,这也是中医内涵的重要之美德。
说完,她再次笑了。她的笑很温暖,她的笑很幸福,她的笑很满足······
行将结束了,她在一旁忙碌的几个弟子,还是忍不住地插话了。他们争抢着诉说他们张静老师是“两条腿走路”的典范。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又不停地翻本子,唯恐记者把他们老师闪光的另一面给忘掉了。
我把他们的表述汇总为一句话写在这里:张静医生不仅是针灸高手,作为科班毕业的合格中医,她也更是号脉开汤药的高手!
作为深入地采访了几天的记者,我深信矣。
为了段落的好看,我把张静弟子们的这些补充放在下一个章节的《尾声》里。

尾声

为节省篇幅,我把弟子们提供的张静医生号脉开汤药疗效甚佳的病例挑几个代表缩写在这里:
6号病人。切脉:为大弦;问之:双腿无力,周身痒;视之:银屑病,有皮损。按萎症开汤药治之。服药一月,停,半年后复查之,一切病状消失,各指标正常如病前。大惊,送锦旗一面,深谢之。
一男,六十余,述其怪病,常发作,心慌,胸闷,甚或天旋地转,几近濒死。住院,对心脑血管全面细查之,无病也。药,无效,输液,亦无效。遂拜张静。摸其颈椎反弓,僵硬,余及肩井穴。取风池、天柱、完骨、颈百劳、肩井、足三里针之,大轻。灸之半月,痊愈如初。谢恩不已。云,无可,医者职责也。
某男公干。慢性胃炎,西医药常治之,三年不除,状愈甚。查胃镜,息肉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切息肉,西药4联疗法,3个疗程,均复发!恐西药长期之毒用,遂找中医张静。张静中药服之,20日余,胃炎症状消失,查幽门亦不存。一月再查,不有,二月亦再查,亦无有也,三月半复查之,亦不复存。男喜谓中医为正宗!见人皆赞之。
年初月初三日,一老妪被举家作陪,来看中医。诉:反复发烧半月余,曾住院,血项、CT、X光·····凡可查者,均已查之,无致病因也,服药消炎、输液,发烧仍无改观,且反复有加,我行我素焉。转骨科做骨穿刺,仍无病因,建议看中医。
切脉,脉跳快于常人;望,舌尖红如草莓,中医谓草莓舌者是也,心火旺极表现耳;问:大便何?答:常干结。遂以阳明热病开汤药,三副尽,即痊愈,又三副巩固之。
又三日,其儿来,代母以一锦旗恒谢之。并祈与其老爷子把脉。望,唇紫,苔黄腻,体肥胖,坐之喘;切,脉率乱,属中医结代脉。开炙甘草汤加减方与之。五日,老爷子两颊堆满兴奋,欣告之,病好大半。复脉之,续药一周。尽,来谢之,云:心脏特好;周身特好;体力特好;如回年少!
再三日,又带小孙至,7岁,为儿科常客,常感冒,每必伴高烧,每月至少在儿科住院或打点滴一次。老爷子云告:正在发育,恐西药负作用耳。期张静中医医之。
张静把脉,予药几副。孙子很快强壮起来,不再每月必去医院看儿科了。
一月余,一少妇至,为孙子之母也,为其娘家母诊病。口溃疡,嘴长烂;脉象快,舌尖红,大便干,三次汤药,一次七副,痊愈之。
该家族视张静为神医,张静不受,常反批之。曰:实乃中医精深,老祖宗智慧博大,非关我也·····
案例多聚,而篇幅有限,精简后复用文言,惜纸耳。
是为补充,为尾声也。
但,这尾声并不是结尾。期待着张静医生在辉煌的中医大道上,走出更铿锵的步子。

来源:漯河文学公众号  卢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