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挖掘亲根文化弘扬贾湖风采
 
发布时间:2020-7-9 16:30:18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整个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1987年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2358.7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刻符龟甲、骨笛、稻作遗存等。贾湖骨笛,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人工栽培稻遗存的发现,证明了黄淮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这里发现的契刻符号,很有可能是汉字的滥觞;还有那些随葬的龟甲,反映了贾湖先民原始的宗教信仰。贾湖人所创造的文化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包括遗迹、遗物两部分。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墓葬多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无葬具痕迹。75%的墓葬皆有随葬品,少则1件,多达66件,随葬物大多为生活实用品,其中陶器与石器较少,骨器较多。有的随葬品成组出现,如龟甲、骨笛、叉形器成组出现的墓葬有20多座,这些墓一般均较大,随葬品较丰富。男性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性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贾湖遗址的墓地比较集中,多成片出现,有的重复埋葬出现叠压。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舞阳贾湖,叩响人类文明之门

 

贾湖遗址,一处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的寻常田野,在朴素的麦田之下,隐藏着8000多年前的一段神奇历史。

30多年前,它才进入到考古工作者的视野。8次考古发掘,昔日的生活场景被一点点复原,一次次带给人们强烈震撼。它的一个个世界之最,引起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关注。研究者称,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迹”,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发现丝绸

2016年岁末,贾湖遗址又有一个惊世发现。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公共科学图书馆》)发表论文,题目为《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报道了对贾湖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龚德才介绍,印度学者通过显微形态对比的方法,证明了哈拉帕和昌胡-达罗遗址(公元前2450-2000年)出土的铜器表面残留有蚕丝纤维,提出印度在4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蚕丝;奥地利学者通过分析古埃及木乃伊卷发中的纤维疑似物,确定其为蚕丝纤维,推断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经开始使用蚕丝。

贾湖遗址的这次发现,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古老的传说中,中原地区的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开始了利用蚕丝制作丝绸的历史。

当传说成为历史,“贾湖”再次令人瞩目。此前,它曾数次“刷新”人们对于史前文化的种种认知。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贾湖遗址考古发掘主持者张居中说,贾湖遗址距今9000一75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它展现出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互辉映。贾湖遗址的考古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偶然相逢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软的气息,返青的麦苗正在微风中舒展腰肢,毛茸茸、清爽爽、绿茵茵,无边的麦田仿佛神奇的毯,铺入辽阔蓝天。
出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就是贾湖村,这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泥河的东支流从遗址北来,绕向

又折向东南,注入泥河中,灰河在遗址东北约3公里处汇入沙河。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就在遗址东侧的30公里处。村东侧,一个醒目的文物保护标示牌,写明它的与众不同。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卫东,比画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边走边说:麦地下面,就是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贾湖遗址,一个规模较大、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遗址的文化层厚薄不等,边缘厚几十厘米,中心地带最厚可达2米,遗址上部被晚期的淤泥覆盖,直到1961年才被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说,考古人员发现遗址,缘于一次偶然。1961年,舞阳县文化馆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他在薯窖和土井断壁上,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遗物。1979年秋,贾湖村学校师生开荒种地时,又发现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随后,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30多年发掘8次,成果震惊世界。陶、石、骨等各种质地的遗物5000余件,还有大量的稻壳和炭化稻粒,炭化果核,中华鳖、扬子鳄、龟、鲤鱼等各种水生物,鹿、猪、狗等动物骨骼。审视沉睡千年的物件,8000多年前的场景似乎重现眼前。那时的贾湖,波光潋滟,水草丰美,梅花鹿、野兔奔驰而过,獐、麋饮水嬉戏,丹顶鹤、天鹅翩然起舞。聚落内外,榆、柳、桑、梅等乔木迎风摇曳;聚落周围,是他们种植的片片稻田,或能听到悠扬乐声。贾湖人过着定居的生活,聚落有一定布局,居住的房屋以椭圆形为主,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或浅地穴式。折肩壶、双耳罐、圆肩圆腹壶、筒形角把罐……虽然陶色不纯,烧制火候不够,但这些粗朴的陶器成为贾湖人的主要生活器具后,却拓展了食物品种,改进了烹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遗址中发现的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有一些契刻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汉字的滥觞。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国学家饶宗颐认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地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中华第一笛

8000多年前一个宁静的夜晚,月朗星稀。
一位翩翩男子,手拿骨笛,寻一块平坦草地,面向贾湖,倚树而立。骨笛在唇边吹响,笛声婉转,散入春风,回荡在湖面。男子不曾想到,穿越8000多年的时光,凭借骨笛,他仍然能够和现代人心意相通。

在贾湖所有的出土文物中,骨笛最引人注目。骨笛的发现,是发生在1986年5月的故事。魏兴涛讲述,考古专家张居中、王胜利在清理M78号墓时,忽然发现,墓主人左股骨旁,放置着一只完整无损的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还有7个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接音孔。抖落骨器一身的泥土,张居中试着吹响它,却只发出了“呜呜”的长鸣音。它是什么?是笛子还是洞箫?考古专家迅速去北京,向音乐专家请教。

当骨器出现在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的面前时,他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萧兴华意识到,眼前这只骨笛,比历史上任何关于笛的记载、出土的文物和砖雕绘画中的乐器都要早数千年。

1987年12月,郑州,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讲师黄翔鹏,用一支7孔贾湖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震惊四座。时光流转,笛声依然,人们仿佛听到了久远的贾湖先民的心声。

漯河博物馆馆员朱振甫说,贾湖出土的40多支骨笛,都是由丹顶鹤的肢骨所制,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骨笛上开有5孔至8孔,具备了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甚至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乐曲或外国乐曲。骨笛制作精确,令人难以置信。专家认为,骨笛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应该地位显赫,可能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或是能够沟通天地和人神的巫师。贾湖骨笛将人类音乐史、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是世界上同期遗存中保存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乐器实物。它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笛子早了2000年,可谓世界笛子的鼻祖。

1999年9月2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骨笛的图片为封面,刊发骨笛科研成果,标题是《中国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最古老的可演奏乐器》。保存完好的7孔贾湖骨笛,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被放置在显要位置。郑东新区标志性建筑的河南艺术中心装饰柱的设计,取意于贾湖骨笛;新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导航台的设计,也取意于贾湖骨笛,两支“骨笛”振翅欲飞,被寄予了河南腾飞的美好愿望。

◎美酒飘香

酒的麻醉致幻作用,使得世界上不少古代人群,都把它当作通神的手段。在“厩之邦”的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在古代的社交礼仪中,一定会伴有饮酒礼。酒,就像是维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有酒则必有酒器,贾湖出土的陶器中,会不会也有酒器呢?
带着这个大胆的设想,2004年12月,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教授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对陶器壁上的沉积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令人惊喜。附着物内有酒石酸的成分,主要原料是稻米、蜂蜜、山楂和葡萄。专家以此判定,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酿酒技术。伊朗曾经发现7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记录,成为世界上发现最早与酒相关的实物资料。

麦克戈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中说: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对于许多社会关系、医药发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有趣的是,2005年7月,美国特拉华纳州角鲨头酒厂,根据贾湖酒的几种成分,运用现代工艺,制作出了商标为“贾湖城”的啤酒。

张居中在《东南文化》一文中说: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稻作物农业在贾湖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流域很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粳稻初始起源地之一。同时,采集、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也是贾湖人食物来源的重要手段。其文化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想象。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在贾湖一一成为了事实。有学者提出,文明的演进是一段路途而不是一道门槛,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一演进过程也不是匀速的,会有一些跳跃性的节点,可以称为“突变”或“巨变”。

或许,正是像贾湖这样的节点,促成了历史的巨变。
论贾湖史前遗存的文化性质

裴李岗文化,主要是指河南新郑裴李岗及其同类遗址发现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以小口双耳壶、三足钵、筒形深腹罐、锯齿石镰、舌形石铲等为基本器物组合的分布于河洛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史前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目前已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新郑裴李岗[]、唐户[]、沙窝李[],郑州朱寨[],新密北岗[]、马良沟[],舞阳贾湖[],许昌丁庄[],长葛石固[],郏县水泉[],中牟宋庄[],巩义铁生沟[]、瓦窑嘴[]、水地河[],偃师高崖[],登封双庙[]、王城岗[],汝州中山寨[],渑池班村[],孟津寨根[],济源长泉[],辉县孟庄[],淇县花窝[]和濮阳戚城[]等。研究表明其早期遗存集中分布于嵩山周围地区,中、晚期遗存向四周扩展至豫中南部、豫北南部和豫西黄河沿岸地区,其分布地域从早至晚逐步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

贾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十分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裴李岗文化聚落,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还发现了淮河上游最早的水稻,最早的乐器——骨笛,以及最早的刻画符号,这些都让贾湖遗址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其文化性质也倍受学术界关注。有学者认为贾湖遗址原始先民在精神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和传统的裴李岗文化差别较大,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还有学者认为贾湖第一期遗存的陶器群、绝对年代和经济形态都和裴李岗文化主要遗址有一定差异,和南方的彭头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较为接近,其源头应在南方,而遗址的第二、三期遗存当属于裴李岗文化[]。对此,笔者认为贾湖遗址的史前文化遗存和其他遗址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在陶系、纹饰、器物组合等方面基本相同,文化性质共性大于差异性,把其命名为“贾湖文化”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一、贾湖遗址史前遗存分析
贾湖遗址史前堆积保存较好,出土遗迹遗物非常丰富,依据层位关系,发掘者将其分为三期9段,其中1~3段属于第一期,是该遗址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存,也是目前学界对其文化性质争议最大的一期遗存;4~6段属于第二期,该时期经济文化面貌最为发达;7~9段属于第三期,文化面貌整体上和前期较为一致,衔接紧密。因此探讨贾湖史前遗存的文化性质,首先要解决贾湖第一期遗存的归属问题。
从贾湖遗址三期出土主要陶器组合来看(图一),双耳壶(罐)、深腹罐、平底钵、盆这4个主要器类没有改变,而且从早到晚的演变规律较为明确清晰。虽然早晚陶系、纹饰有一定差异,但极有可能是与制陶技术和对陶土的掌握有关。贾湖遗址第一期整体上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比例极低,到第二期开始对陶土原料进行淘洗,出现了专门的淘泥池H288,泥质陶成为第一大陶系[]。通过王昌燧等人对贾湖遗址陶器产地研究来看,第一期的聚类较为简单,到第二期虽然聚类略为复杂,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一定范围之内,陶土仍是就地取材,陶器生产仍在遗址内部进行[]。

聚落布局上,第一期范围较小,而且发现的遗迹数量偏少,房屋、窖穴、墓葬交错分布,缺少一定规划,西北区的东部和西区的西部人们在此居住,但是也发现有一定规模的墓葬;到第二期聚落规模逐步扩大,遗迹和遗物数量也明显增多,而且聚落内部分区明显,在发掘的西北区、西区都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墓地,墓葬方向和前一期基本相同,皆为东-西或东北-西南向,头向均朝着西方,第一期少见的单人二次葬和一、二次合葬取代仰身直肢一次葬成为常见葬式;第三期聚落布局基本沿袭第二期,如西北区T101、T102和西区T8、T9、T10、T23仍为遗址的重要墓地,西北区的东部和西区的西部仍为人们的居住之地。通观三期聚落的变迁来看,贾湖遗址先民的主要居住区基本没有太大改变,都是在第一期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展,到第二期单独墓地的出现则是人们精神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生产生活方式上,贾湖遗址第一至三期基本相同,过着以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并存的生活。通过遗址内出土的渔猎工具和石质农具的数量对比,以及房屋居址内发现大量的水生动物遗存来看,遗址内的渔猎经济甚至较农业稍显发达,这可能和其所处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关。
综上,贾湖遗址一至三期遗存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拿任何一期独立成单独的文化都有可能破坏贾湖遗址史前文化遗存的整体性。

二、贾湖史前遗存与其他同类遗存比较

我们曾依据出土遗迹遗物丰富的裴李岗、沙窝李、莪沟北岗、水泉、石固等典型遗址的层位关系,结合出土主要陶器的演变规律,将裴李岗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6段,其绝对年代根据已发表的14C测年数据,大体推定在公元前6500~公元前5000年之间,早、中、晚三期的分界约略在公元前6000年和公元前55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图二)[]。从贾湖报告公布的测年数据来看,部分样品较其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年代偏早,可能是由其测年样品种类复杂以及保存环境的有所差异造成的。参照上述分期,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可归为裴李岗文化综合分期中的中期第3段,而贾湖遗址第二、三期遗存则分别属于晚期第5、6段(表一)。

表一  裴李岗文化典型遗址分段、分组对应关系表

综合分段 石  固 裴李岗 水  泉 沙窝李 北  岗 贾  湖

第6段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三组

第5段 第四组 第四组 第四组 第三组 第五组 第二组

第4段   第三组 第三组 第二组 第四组  

第3段 第三组 第二组 第二组 第一组 第三组 第一组

第2段 第二组 第一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1段 第一组       第一组  
(表中贾湖第一、二、三组,分别相当于原报告第一、二、三期)
现有考古材料表明,贾湖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与裴李岗、沙窝李、唐户、石固、北岗、水泉等遗址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基本一致,聚落形态和社会生活水平相当。

首先,他们的陶系、纹饰、器物组合基本相同,这是判定它们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本质所在。陶质主要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泥质陶的数量逐渐增加;陶色以红陶为大宗,另有少量灰陶和黑陶,素面陶较多,有些器物表面磨光。有纹饰者较少,多施于夹砂陶上,有篦点纹、刺点纹、划纹、绳纹、指甲纹、乳钉纹、放射状刻划纹等。器形以双耳壶、深腹罐、三足钵、平底钵最为常见,圜底钵、盆等也有一定数量,稍晚出现了鼎、无沿角把罐、卷沿角把罐、甑等新器形。

其次,聚落发展阶段相同。在贾湖遗址一期之时,和其他遗址一样,聚落布局缺少规划,到二、三期,开始出现了集中的家族墓地,居民区和墓葬区分开,陶窑区仍分布在房屋周围,形成若干个稳定的小型聚落单元,同一个遗址中有可能生活着几个不同的家族。

第三,葬俗相似。贾湖遗址墓葬和其他同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所出墓葬方向基本相同,而且埋葬石质生产工具的方式也较为一致。埋葬方向的选择,一般来说是按氏族的共同信仰来进行的,选择什么方向,取决于这个氏族崇尚什么方向[]。北岗、裴李岗、沙窝李、唐户头多向南,水泉、石固、贾湖多向西,虽然有差异但是基本都朝着嵩山方向,进一步反映出他们信仰的一致性。在裴李岗一类遗存有成组石器随葬的墓葬中,随葬石斧、石铲、石镰、石锛等生产工具的墓葬,一般都不出石磨盘、石磨棒一类的加工工具,反之亦然,二者共出的情况仅属个别现象;另从石固遗址墓葬人骨的鉴定结果来看,随葬前者的多属男性,而随葬后者的则多属女性。贾湖遗址349座土坑竖穴墓中随葬有石器的墓葬共计42座,随葬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镰、石钻等生产工具的有28座,其中男性17座占60.72﹪、女性5座占17.85﹪、性别不明者6座占21.43﹪;随葬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工具的有12座,其中女性8座占66.66﹪、男性2座占16.67﹪、性别不明者2座占16.67﹪;二者共出的只有2座,一座为男性,另一座性别不明。可见贾湖遗址随葬有石器的墓葬同样存在着与裴李岗一类遗存类似的情况[]。

第四,无论从墓葬随葬品还是遗址出土物来看,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当,都属于农业经济和渔猎采集经济并存的状况。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位于偏北位置的裴李岗类型主要遗址有大面积适合旱地作物生长的可用耕地,而贾湖遗址地理环境优越,水域面积宽广,可利用耕地有限,才导致他们之间生产方式的差异,但是他们凭借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已经开始对野生水稻进行驯化,渔猎采集经济则较为发达[]。

据此,我们e为贾湖一类遗存的文化性质与裴李岗一类遗存相同,均属裴李岗文化范畴。

三、贾湖遗址与贾湖类型

贾湖遗址史前遗存虽与其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有较大的共性,文化主体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面貌、生活方式等方面和分布于嵩山周围的以裴李岗、水泉、沙窝李等遗址为代表裴李岗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将其区分为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较为恰当。

环境的差异是贾湖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和发掘来看,目前贾湖类型主要分布在沙澧河与洪河流域,稍晚阶段可能扩展到淮河中游的信阳部分地区,主要遗址有舞阳贾湖、大岗[]、阿岗寺[],漯河翟庄,新蔡郭冢,上蔡航寨、高岳集,信阳南山咀[]、平桥车站,潢川鲁寨[]、陈岗、霸王台等。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较为湿润,土壤以砂礓黑土、黄棕土为主,另有部分褐土、潮土,河网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虽然主要器形基本相同,但是两地区也略有差异。由于该地区土壤粘性较差,该类型出土陶器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夹蚌、夹骨屑、夹滑石粉、夹云母和夹炭陶,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到中、晚期才出现了较多的泥质陶。纹饰以绳纹较多,篦点纹则比较少。器形上早期以大口双耳壶(罐)较为常见,中、晚期鼎的数量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有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和钵形鼎等;无沿直口角把罐、方口盆较为常见,另有少量的罐形甑。其他裴李岗文化主要遗址则是以夹砂和泥质陶为主,添加其它羼和料的陶器少见;纹饰则以篦纹为主,绳纹少见;器形上双耳壶、三足钵、三足壶、钵形甑常见,鼎数量较少,种类也不丰富,目前发现的只有罐形和盆形两种。

尽管贾湖类型和裴李岗文化其他类型的生活水平相当,但因其所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方式有很大差异。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石器少见。骨器种类较为丰富,除了针、锥、镞以外,还有鱼镖、骨耜、凿等。石器中有肩石铲和石斧的比例较大,石镰次之,裴李岗类型常见的石磨盘在此则数量较少。综合发掘和调查来看裴李岗文化先民迁徙到该区域后,既保留了在北方地区常见的生产工具如石磨盘、石磨棒、锯齿石镰、舌形石铲等,又结合生存环境的差异制作出较为实用的骨、蚌器等,这无疑是他们适应环境的重要体现。

该类型葬式复杂,有少量多人二次葬、单人二次葬、多人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以及个别多人一次合葬墓等。随葬品以骨器为主,且见不少用成组龟甲随葬的现象,陶、石器相对较少。有学者对贾湖墓地葬俗进行研究认为,埋葬方式的差异或许是由男女分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而贾湖遗址第二、三期出现的叉形器、龟甲等是巫术较为盛行的一种反映,二次葬则可能与某种仪式有关[]。此外在豫西南地区的下王岗[]、八里岗[]等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也发现有较多的在贾湖遗址第二、三期常见的多人二次葬,这从另一侧面也昭示了贾湖史前遗存的年代在裴李岗文化遗存中是偏晚的。

四、余  论
贾湖史前遗存的整体文化面貌与其他遗址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基本相同,这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证实。贾湖遗址体质人类学研究报告认为,贾湖先民和河南境内如庙底沟、下王岗最为相似,与黄河下游的居民有密切关系,属于同一个类型,有别于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通过对贾湖遗址人骨中Sr同位素分析来看,贾湖遗址一至三期居民的Sr同位素比值接近,第一期没有外来人员迁入,到第二、三期才开始有外来人员,但比例不高,聚落主体没有太大变动[]。

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了定居农业,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虽然可能已经向耜耕农业阶段发展,但是刀耕火种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面积可循环利用的耕地,而嵩山周围的浅山丘陵地区较为适宜,从这里走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就在此开始了逐步定居的生活,该区域也是目前裴李岗文化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但随着人口的增长,聚落的膨胀,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裴李岗主要遗址内的个体家庭开始了向外迁徙的道路[]。贾湖遗址位于山前平原,河网密布,遗址中出土大量骨器而石器工具偏少表明其渔猎经济要远发达于采集和原始农业经济;水稻和狗的驯化,以及龟甲的使用和骨笛发明,都是裴李岗文化先民们适应当地生活在此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且考古发现也表明贾湖遗址保留了个体家庭生产生活的模式,遗址由若干个个体家庭组成的不同家族聚居而形成的。
因此,从多个方面来说,贾湖史前遗存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整体,其所代表的贾湖类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让其有别于裴李岗文化其他类型,但是作为裴李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先民向南迁徙的重要据点,这对于裴李岗时代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 a.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
b.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
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b.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2005年第5期;
c.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5期;
d.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5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12期。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朱寨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中国文物报》2012年7月13日第8版。
[]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密县马良沟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1年第3期。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许昌丁庄遗址试掘》,《考古》1986年第3期。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
[] a. 郏县文化馆:《河南郏县水泉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9年第6期;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0期;
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 a. 赵清:《郑州宋庄出土的石磨盘》,《考古》1982年第3期;
b.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中牟县宋庄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考古》2012年第7期。
[] a.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巩县铁生沟新石器早期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5期;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84年河南巩县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86年第3期。
[] a. 巩义市文物管理所:《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7期;
b.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巩义市瓦窑嘴遗址第三次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c.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等:《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99年第11期。
[] 廖永民、王保仁:《河南巩县水地河新石器遗址调查》,《考古》1990年第11期。
[]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洛阳市偃师县高崖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双庙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调查与试掘》,《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试掘》,《考古》1986年第7期;
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中山寨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 张居中:《试论河南省前仰韶时代文化》,《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 河南省文物局等:《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 安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淇县花窝遗址试掘》,《考古》1981年第3期。
[] 同[19]
[]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 同[7]
[] 张弛:《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文物》2011年第3期。
[] 同[7]
[] 邱平、王昌燧等:《贾湖遗址出土古陶产地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 靳松安:《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东方考古》第6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 李友谋:《裴李岗文化墓葬初步考察》,《中原文物》1987年第2期。
[] 同[30]
[] a. 同[7]
    b. 陈报章、王象坤、张居中:《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中国水稻科学》1995年第3期;
    c. 陈报章、张居中、吕厚远:《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科学通报》1995年第4期;
d. 胡耀武、James H. Burton、王昌燧:《贾湖遗址人骨的元素分析》,《人类学学报》2005年第2期;
e. 赵志军、张居中:《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考古》2009年第8期;
f. 张居中:《论贾湖遗址的环境与生业》,《论裴李岗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
[] 同[19]
[]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其后未注明出处的遗址点均见此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信阳南山咀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5期。
[] 杨履选:《潢川县发现裴李岗文化类型的石磨盘》,《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 a. 同[7]
b.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 a. 宋兆麟:《民族志中的二次葬》,《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
b. 陈星灿、李润权:《申论中国史前的龟甲响器》,《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
c. 张震:《贾湖遗址墓葬初步研究——试析贾湖的社会分工与分化》,《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 a.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华夏考古》1994年第2期;
b.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1992年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7年第12期;
c.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 同[7]
[] 尹若春、张居中、杨晓勇:《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1期。
[] a.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
b. 中国社会科学研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4期。
[] 栾丰实:《试论裴李岗文化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去向》,《论裴李岗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
[] a. 范方芳、张居中:《从史前用龟现象看黄淮、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中原文物》2008年第4期;
    b. 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舞阳农民画
舞阳县地处中原,隶属河南省漯河市,总面积777平方公里。几千年来,生息在潕水岸边的人们,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舞阳农民画更以稚拙的造型,丰满的构图,强烈、沉着的色彩,质朴、纯良的意趣,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一、历史溯源         
      舞阳民间绘画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脉传承,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此地素有“帝乡侯国”之称,历史上人才辈出:西汉樊哙、东汉吴汉、三国司马懿皆封侯于此;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西蜀开国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舞阳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门神画等民间艺术美不胜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这些丰腴的积淀对舞阳民间绘画都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舞阳民间绘画还受到舞阳近代书画名家的影响。舞阳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近代涌现出一些著名书画家,比如清代章化乡简城村的孙和尚,善写精画,名噪一时。民国时期吴城镇画家朱荣轩,与人联合创办河南艺师,其画作受到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等的赞许。还有孔广脉、付汝霖、臧銮波、钟去兵等书画名家,对舞阳绘画都有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舞阳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画家王铸九、李新雨曾在九街乡胡岗村定居作画,对当地民间绘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美术的熏陶,使舞阳县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绘画艺术的传统根基。而舞阳农民画正是从民间艺术的根脉里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了深厚的养分而滋生发展起来的。
      二、成长历程
      舞阳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以“普罗艺术”为风格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舞阳农民画于70年代后期逐步趋向成熟,这一时期的舞阳农民画,地域特色开始凸显出来,诸如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让欣赏者无不为之赞叹。
      舞阳农民画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把其作为代表舞阳形象的文化名片精心培育,县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工作也从未懈怠。自上世纪70年代起,舞阳农民画就在河南农民画展中崭露头角,1984年河南省第二届农民画展舞阳农民画入选21幅,名列前茅。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舞阳农民画入选7幅,并被国家收藏。在1988年第一届河南艺术节上,“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展览”被列为十大展览之一。同年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此后,舞阳农民画多次被选入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有关展览,赴南美和欧洲展出。还先后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绘画卷》等大型画册。中央电视台曾制作《画乡采风》专题片,对其进行宣传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舞阳农民画发展一度走入低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舞阳农民画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其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从培养人才、建立阵地、繁荣创作、理论研究到市场运作,构筑成为系统工程,舞阳农民画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2004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命名为第二届“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 ”。2008年,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绘画)”。2009年9月,在河南省庆祝建国60周年农民画展中,舞阳农民画获奖作品106幅,其中16幅作品获一等奖。同年12月,41幅舞阳农民画作为“中原文化宝岛行”河南农民画展暨河南民俗艺术展的核心内容,在宝岛台湾进行了展出,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5月,在省会郑州举办了舞阳农民画专展。同年7月,在“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中,舞阳农民画有8幅作品入展,舞阳县被列为全国十个有代表性的画乡之一。2011年9月,舞阳县与广东龙门、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七大画乡结成“农民画乡发展联盟”。11月,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舞阳农民画院揭暨第三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在河南省人大举办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书画摄影展中,舞阳农民画12幅作品入展,荣获全省绘画类集体一等奖。2012年先后组织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评选、2012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南京(六合)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等一系列全国性大型赛事活动。特别是9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中烟公司在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12月7日,举办了河南省喜庆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漯河站)开幕式暨第四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典礼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3年1月依托文化底蕴丰厚的九街胡岗村,举办了九街胡岗农民画村揭牌仪式,4月组织参加了“中国(开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参加的漯河市首届“金三角杯”书画盆景艺术展,农民画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的“漯河建市26周年成就展暨昌建地产集团10周年建设---百名画家画漯河美术作品展”活动,我县17件农民画作品获奖。在经过60余年的发展后,舞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三、发展现状
      近年来,舞阳农民画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省、市有关部门把舞阳农民画列为重点文化产品进行扶持。舞阳县把发展舞阳农民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每年都拨出足额经费保障农民画工作的需要。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舞阳农民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全力扶持农民画发展。
      为进一步壮大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和提高作品质量,舞阳县利用县文化馆、县农民画院等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作培训,鼓励农民画作者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农民画大奖赛,实行以奖代补,调动广大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县文联专门成立了舞阳县农民画家协会。县教育部门还把舞阳农民画作为乡土教材纳入中小学校课程,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为舞阳农民画创作提供后备人才。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在县城新西路先后建成了舞阳农民画院、贾湖农民书画院、舞阳舞韵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农民画院和农民画经纪公司,初步形成了集创作、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培育吴城镇昭寺村、九街乡胡岗村成为农民画专业村,不断提升舞阳农民画的发展规模。
      为积极推动舞阳农民画产业化发展,舞阳县引导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发出邮册、礼品画等农民画系列产品。专门选派画家入驻上海金山区“中国农民画村”、北京潘家园文化市场等地,设立舞阳农民画展销窗口,拓宽了销售渠道。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七、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大型文化产品展示交流活动,提高了其影响力和美誉度。舞阳农民画还作为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来漯、第四届豫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的馈赠礼品,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当前,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东风,舞阳农民画正在精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舞阳农民画不仅能成为一个富民强县的新兴文化产业,而且也必将成为舞阳、漯河乃至河南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贾湖,十项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其中出土的30多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最早的乐器实物,有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用鹤的尺骨制成,长度大约在17.3—24.6厘米之间,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黄翔鹏等音乐家对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备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九千年,推翻了先秦才又五声音阶的传统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院王子初说:“贾湖骨笛的发现,是人类最重大的音乐考古发现”。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和《古物》等杂志上。
世界上最早的“酒”。1877年留声机发明,你能听到的历史有136年;1839年照相术产生,你能看到的历史有174年;而贾湖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让你能品味的历史上溯到——90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里克·麦戈文教授等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进行研究证明: 生活在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贾湖先民,已能酿造含酒精饮料,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酒。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这项报告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这是第一次获得有关证据。麦戈文在提前刊登的《国家科学院学报》电子版中报告说,“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对于许多社会关系、医药发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美国角沙头镇一家啤酒厂根据贾湖酒的几种成分,运用现代工艺制作出了“贾湖城”牌啤酒,售价高达12美元一瓶,仅供美国高端人群消费。
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一批碳化稻米及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资料,表明距今9000年的贾湖先民在此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是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之一,这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环境变迁和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中国是世界家畜驯养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家猪发现于贾湖遗址,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十多个埋狗坑,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这种现象为中国最早。在遗址内还发现有牛、鹿、野鸡、鳖、龟、蚌和大量鱼类等动物遗骸,表明贾湖先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已相当丰富
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贾湖人盛行巫术。在出土的一些墓葬中,发现包含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杈形骨器、骨笛等随葬品组合,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在遗址内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了一批契刻符号,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5000多年,领先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指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在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反映纺织技术的文物,如骨针、纺轮等,在许多陶器上发现有绳纹、网纹和席纹等。
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经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等研究,发掘出土的鲤鱼骨骼表明,鱼的重量都在1斤左右,国内外专门研究鱼类的专家认为贾湖人存在集中捕捞鱼类的迹象,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养殖鱼类行为的原始迹象。
世界上最早的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鼎。在中国文化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元素符号之一。从年代来看,目前陶鼎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遗址,人类最早使用的鼎也应始于贾湖。
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加工工艺。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绿松石制品,大多为装饰品,都经过细磨和抛光处理,造型精美,表面润泽光滑,有些器物的透光性相当好,绿松石现在在中国发现的,贾湖的年代是最古老的。贾湖先民开了中国人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历史。
名优小吃 古县特色
焦馍是用面粉加上盐再揉进芝麻,擀成直径约尺的圆薄片,在铁鏊上烙熟,这叫烙馍,再用文火烤干,就叫焦馍,吃起来焦香可口。 农历六月初六,叫“回娘家节”,也叫“蚂蚁节”。这天早上吃焦馍。
馓子是把小麦面粉放在和面盆里,打入鸡蛋,加食盐、凉水,把面絮揉合在一起,反复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盖上一块干净的布,放在一边饧。取一个面剂子,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把面团拉长,轻轻向外拉抻.再拉细的面条再对折,接口并齐,形成并列的环状面条.锅里放适量食用油,烧至7成热。将面条放入油锅炸制。待面条下端定型后,即可将面条整个放入锅中。将筷子抽出,直到将面条表面炸成金黄色即可夹出来,放在吸油纸上吸取面条表面多余油分即可。
吴城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内瓤松软,醇香适口,切口砂白,能久放,便携带。
生煎包始创于宋朝,完美体现鲜、香、嫩、亮、酥等特点,严格即食即做要求,选材采用五花三层鲜肉及葱白和少量上等红薯粉条,配以二十多种调料精制而成,香而不腻,外酥里嫩,口味独特。
老鳖炕河沿原料是面粉、酒曲、碱面等,把酒曲做成酵母,加到面粉中和成面团,发酵,做成圆型炕制而成。
杠子馍产自北舞渡,是舞阳最著名的小吃之一,杠子馍底焦色泽金黄,厚达半寸,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舞阳侨乡特色产品
农民画 。“舞阳现代民间绘画”亦称“舞阳农民画”,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她以其古朴童稚的人物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形式,高亢激昂的色彩效果,为中外画坛所瞩目。把脉它的发展历程,对探讨中国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间绘画,产生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她是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刺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古老传统中发展而来的。舞阳现代民间绘画亦是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土壤之中,其形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舞阳现代民间绘画,滋生于有着古老文化的文明环境中。舞阳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古老。
合伯宝剑。舞阳合伯剑是依据远古剑范传统风格,发掘传统锻造工艺,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创新,使春秋古剑重放光彩。具有古朴、精雅锋利、坚韧之特点的合伯剑,利可削铁不见印痕,韧可卷曲不变形。其剑鞘采用本地特产酥棠梨木,黄铜雕花装饰,可镶珠宝。色泽光艳,典雅端庄,威仪华贵,实为健身之善器,室内装饰之精华,馈赠亲朋之佳品,名家收藏之瑰宝。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亲笔题词:“合伯宝剑光茫四射,健身潇洒八方美誉。”毛泽东扮演者东方先生挥毫提笔“比龙泉剑”等。
贾湖酒 。贾湖酒业秉承传统酿造技术,以窖藏十五年的上好陈酿为基础,经过反复试验,生产出浓香幽雅、绵柔醇和的58度贾湖。该款酒采用禹州窑陶瓷瓶,古朴典雅,皮质浮雕图案的木盒,高贵大方。
盐产品。该系列主要包括盐化石灯、岩盐晶雕、浴盐等品种。其中盐化石灯的水晶盐含有84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被称为“空气中的维他命”,具有防止电磁辐射、净化空气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身心的功能,是名副其实的盐中之王。岩盐晶雕是以天然矿盐为素材,经研磨、彩绘等数十道工艺精雕细琢而成,既能装点居室,也是收藏佳品。浴盐是以天然矿盐为素材,经过精细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保健作用的产品,能祛除青春痘痕迹、粗糙的皮肤和黑斑等,具有美白养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