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舞阳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14-10-8 15:01:17

 

舞阳县流传的民间剪纸,其风格变化是比较丰富的,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本地型”和“外来型”两种。本地型主要是指以贾湖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剪纸风格;外来型则是指明代以后由山西洪洞迁徙到舞阳的人民带来的剪纸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同“本地型”融为一体,已形成了具有舞阳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 舞阳县,历代归属南阳府管辖,加上历史上有司马懿、樊哙等人封于舞阳,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舞阳又出了一位前蜀国皇帝,民俗礼节对舞阳地方剪纸影响很大,单从材料使用上讲,就比较自由,有的就地取材,有的采用外来材料进行加工,题材有各类吉祥纹样、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样式有窗花、挂笺、团花、绣样、鞋花、帽花、礼品花、喜花、寿花等。剪纸的幅面有大有小,形状不一,构图均衡,造型生动,黑白对比强烈,装饰趣味浓厚。其走马灯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和现实生活,所用的表现手法有阳刻剪纸、阴刻剪纸、折叠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等。

据《舞阳县志》载,唐末,蔡州刺史之子吴元济在舞阳境内修筑吴城出兵反唐时,其宫廷窗前就有花纸饰物。 宋代,舞阳县北舞渡称定陵,有立春日大户人家“赐金银幡胜”的俗例;农户人家,以鸦青纸或青绢剪物贴于门楣。当时,街面上出现了剪字、剪花样的专事剪纸的职业。 元代,漯河地区已出现构思完整的剪纸精品,舞阳北舞渡、郾城、临颍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开始采用剪纸造型,用走马灯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 明代以来,剪纸的应用广泛,尤其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大批移民,是中原剪纸与晋文化剪纸相结合时期,多用于手卷、绣花和窗花、鞋花。剪纸品种繁多,工艺精巧,且名家辈出。

据《舞阳文史资料》载,舞阳北舞渡北善德王产龙凤糕点以剪纸图案作为包装,吸引顾客,名传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在清代,漯河地区剪纸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一些文人也参与创作。据舞阳清末御史张廷燎的后人,著名民间书画家张起先讲,其曾祖父每逢佳节,都要亲手绘制图案,用剪刀剪切后贴于正堂,以示喜庆。特别是家有新婚喜事更是剪纸繁忙,以示吉祥。所以,在漯河地区一直流传着结婚、盖房,裱糊墙、剪花纸、刻大喜贴上墙的习俗。过年,剪纸、写字贴于门前,驱邪镇恶,招财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