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关于无党派人士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3 15:29:30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调研的总体要求。六局采取实地调研、专题研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就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总的来看,近年来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一、准确认识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规范使用“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

我国的无党派人士群体是上个世纪初伴随政党产生而出现的,其称谓主要经历了社会贤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阶段。对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1、关于新时期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内涵。2000年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条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代表性,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以及具有无党派身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把无党派人士界定为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综合两个文件,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内涵须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属性,即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组织,具有一定的知识层面,这一限定将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群众区别开来。二是政治属性,即要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强烈愿望,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能反映所联系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这一限定将无党派人士与党外知识分子区别开来。准确理解和把握政治属性,有助于解决部分基层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偏重专业性忽视政治性的问题。

2、党派性和政治性是无党派人士本质。关于党派性,周恩来同志曾明确阐述,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这说明,无党派人士部分具备了现代政党的特征,是一个没有党派组织但有党派性的特殊群体。在多党合作制度中,无党派人士的参政具有政党的特点,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类似参政党的功能。关于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中,无党派人士与其他民主党派一样,作为多党合作的参与主体,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积极参政议政,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刻认识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有助于解决基层工作中忽视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问题。

3、关于规范使用“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问题。“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是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13类政治面貌之一,但实际工作中,在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都不统一,有不少部门和同志将“无党派人士”归类为“群众”,也有不少人将无党派人士与一般无党派人士等同看待。为了规范使用“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我部于2007年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对“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使用范围和认定程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各地在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认定范围标准不一,不同省份登记的无党派人士数据差别很大,有的几百人,有的高达数万人。其根源还是对无党派人士的概念把握不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原则、细化标准,在认定范围方面作出更明确的解释,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

二、明确无党派人士代表性的标准和特征,建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代表性是政党的一个特征,是指政党代表和反映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共同利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是无党派人士作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反映着与不同社会层面、不同知识群体相联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要求。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1、新时期无党派人士代表性的标准和特征。无党派人士代表性的标准,概况起来就是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即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是前提,群众性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新时期无党派人士代表性具有层次性和类别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代表性有降低趋势。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没有老一辈代表人士的革命实践和历史功绩。加之社会发展迅速,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要同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和获得广泛社会影响越来越困难。二是代表性和影响力出现相对分离。一般来说,代表人士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其代表性基础上的。但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些在本专业或本领域代表性并不突出的人士,由于善于借助媒体的力量,也能够迅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三是代表性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特点,具有较强的领域区分和层次差别。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的无党派人士政治性比较突出,群众性相对比较弱;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中的无党派人士群众性比较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政治性难以把握。

2、新时期无党派人士代表性建设的途径。加强无党派人士代表性建设,必须坚持在培养中强调代表性、在履行职能中实践代表性、在体制机制建设中提升代表性。一是要不断拓宽选拔范围和渠道。善于在新的领域、以新的视角选择新的代表人士,特别是要将“两新”组织中的人才纳入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视野。要充分整合力量,加强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二是重视实施个性化和阶段性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加强什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人才的特殊性和人才发展的阶段性,量身订做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三是切实维护和增强代表性和影响力。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不能自然保持和增长。对已做安排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要及时跟进,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无党派人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进退流转机制,保持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的活力。

3、加快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评价体系建设。无党派人士分布广泛,各行各业差异性很大,如何科学设置评价指标需要深入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在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中初步建立起综合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三级指标体系架构,兼顾无党派人士代表性的一般标准和行业、职业分类要求,全面设置指标要素,既有利于分类指导,也方便今后拓展。二是科学分配各级指标权重。突出政治素养和能力,强调社会责任,并针对目前行业发展地区差异较大的现实,向中西部地区代表人士倾斜。三是试运行已取得一定成效。从一些地方试运行的情况看,综合评价体系能够较好的反映业内意愿,注重被评选对象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参与能力,操作性较强,既体现行业特点和行业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也符合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标准和要求。

三、科学把握无党派人士的组织化程序

由于“无党派人士”不像政党那样有组织结构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以更灵活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作用。由于其作用发挥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和分散性,这就需要在个人努力基础上加强组织培养,在专业素质基础上拓展综合能力,在提高个人影响基础上发挥群体效应。

1、适度“组织化”的方式能充分发挥群体作用。随着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无党派人士有各种途径参与到一定的社会组织中。基于“无组织”的特点,无党派人士既希望有组织依托,找到归属感,又不想被过度“组织化”,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对此,统战部门要主动加以引导,以适度“组织化”的方式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为无党派人士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注意发挥党委统战部在无党派人士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面对数量相对较大的无党派人士,牵头协调作用如何发挥,如何建立一定的工作载体和平台,需要我们研究探索。

2、近年来各地普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成立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探索形成了有益经验。载体覆盖面广、定位明确,发挥了应有作用。主要是:凝聚人心、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整合诉求,初步完成无党派人士智力资源整合,实现诉求和意见建议的群体表达;教育引导,向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引导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社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